首页

欢迎访问中国电子企业协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 正文

5G-A让人形机器人告别“陪跑员”

2025-11-11

176273875846754351.png

11月2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深圳火炬传递现场,一位特别的“火炬手”格外吸人眼球:一台身着运动员服饰的人形机器人高举火炬,小跑着迎向前一位火炬手,点火、跑向下一个点位、再将火种传递给下一位火炬手……动作稳健,一气呵成。这便是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其在单臂1.6KG的负载下,以高度拟人的奔跑姿态,圆满完成了百米传递任务,并首次在国家级赛事中实现人机互动。

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室外实现火炬传递这样高动态、高协同的复杂任务,既需要对机器人本体的不断调试和对算法的持续更新,更离不开高速、稳定的网络保障。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本次十五运火炬传递顺利进行,深圳市民中心到莲花山长廊区域已实现5G-A网络全面覆盖与稳定通信,为机器人火炬手“保驾护航”。

5G-A网络铺就信息“高速公路”

176273877688999242.png

在本次火炬传递的现场,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以往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移动场景下,往往有数位“陪跑”手持遥控器跟在机器人身后,保障机器人安全跑完全程。然而,在本次火炬传递中,几位工作人员“两手空空”,在人机交互环节更是背身站立不动,全程“零接触”。

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要实现这样的全程远程操控,离不开坚实的网络保障。该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机器人火炬接力过程中,中控台的工作人员需要全程进行远程监控,实时且精准的判断机器人的行进路线,当碰到障碍时及时接管并下发应对措施,这一系列全流程作业对网络的上行能力与稳定的低时延传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大带宽、高稳定、低时延的5G-A网络是‘不二之选’。”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机器人火炬手并不是本次火炬传递中唯一的用网终端。“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接力前10棒的活动区域,深圳市民中心到莲花山长廊区域内不仅有人形机器人,还有四足机器狗、直升机等各种新型应用和设备参与火炬接力。要支撑各种新型应用和设备的使用,就需要对5G-A现网进行定制化的调试优化,来满足本次火炬传递的用网需求。”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基于此,中国移动构建分圈分层方案,全面优化沿线20余个5G-A站点,实现对机器人火炬手的网络加速服务,面向该区域所有类型终端,可提供高速率、低时延的稳定传输保障,实时回传机器人第一视角的超高清画面,让技术人员无需陪跑,也能确保机器人能精准执行“起步、奔跑、挥手、交接”等指令;同时引入无线AI智能评估手段,实现空口质量快速回防及异常事件早识别,使问题发现及处理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5G-A模组助力具身产业未来可期

176273883076745742.png

在本次火炬传递的过程中,机器人火炬手的稳健、流畅、自然的步态,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记者了解到,本次亮相的机器人“夸父”由乐聚机器人全自主研发,中国移动、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研院)等生态伙伴提供技术支持,这也是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火炬手。

“从接到任务起到正式传递,中间仅留出了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因此,乐聚团队未对‘夸父’本体进行任何特殊硬件改造,而是在原有标准化的量产机的基础上升级了‘运动控制小脑’,通过新一代运动控制算法,重点提升了奔跑时的‘动态黏性’,实现从迈步幅度、摆臂节奏到身体重心转移的高度拟人化。”乐聚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针对1.6千克火炬的持续负载,团队优化了负载平衡算法,精准化解了奔跑中可能出现的重心偏移问题。即使在斜坡路段,‘夸父’也能自主感知地形,实时调整关节姿态,实现全程步履稳健,并契合真人火炬手的交接节奏。”

除了日趋成熟的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和先进的算法支持外,机器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5G-A网络带来的优越性能,5G-A模组必不可少。然而,行业专家直言,当前具身智能产业内对5G-A模组的关注仍有不足:“必须看到的是,目前,人形机器人内置的通信模组并没有针对机器人的业务特征和器件结构做相应的软硬件优化,尤其在维护和调测方面手段还稍显欠缺。”

在行业专家看来,本次十五运中机器人火炬接力的成功,正是向业界发出的一个醒目信号。面向未来人形机器人与5G-A模组的进一步磨合,他提出了几方面建议:“一方面,5G-A模组的不同天线形态对无线网络的信号接收稳定性和信号质量的影响较大,具身智能厂家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必要时可以对机器人做硬件改装,从而获得更强的信号增益;另外,当前5G-A模组的数据记录周期均为分钟级,随着机器人的应用广度、深度不断发展,其数据记录周期也可以相应调整为秒级,从而助力5G-A与具身融合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各行各业。”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