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专委会的背景和意义
碳足迹是指特定对象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特定对象可以是个体、组织、国家、产品等。碳足迹可以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深刻变革,碳规则加速重构国际贸易体系。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双碳”战略部署及国务院《2030 年前
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绿色转型,我国亟需构建自主碳足迹标准体系,抢占国际绿色竞争主动权。在此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设置分支机构,开展碳足迹标准研制、认证体系建设和数字化平台开发,推动行业低碳转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工作定位和目标
破解国际贸易壁垒的当务之急。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从 2026年起,将根据产品碳排放情况对进口高碳产品收费。缺乏碳足迹认证体系的制造业领域,将马上面临被排除在欧盟绿色供应链之外的系统性风险。专委会的成立,是打破“绿色壁垒”、捍卫我国电子产业全球市场份额的战略屏障。
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核心抓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2025 年前制定50 个,2030 年制定 200 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亟需通过行业性专业组织推进咨询、制造、认证、金融各行业企业交流互助,打造“全国一盘棋”的碳治理模式。
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的关键桥梁。碳足迹管理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与制造技术,是《“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的“绿色供应链”核心场景。专委会将推动区块链溯源、AI 能效优化等创新技术在电子行业的应用,牵引行业向“绿色智造”跃迁。立足电子行业绿色转型共性需求,搭建“企业主导、平台支撑、生态共创”的协作体系。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专委会立足“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定位为行业绿色协同发展服务者,致力于为电子行业搭建开放式协作平台,重点建立“企业
需求响应-行业资源对接-实践成果沉淀”的协作机制,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开放交流,凝聚行业共识。联合会员企业发起“绿色技术对话机制”,定期组织跨企业技术研讨与案例分享,围绕碳数据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方向开展经验交流。推动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协作网络,探索基于区块链等数字化工具的碳信息互通模式,逐步构建企业间数据互信基础。
协作推进,响应发展需求。联动企业共同探讨碳治理共性诉求,形成阶段性推进方向。针对国际碳关税等热点议题,拟建立企业联合研究小组,协同分析应对策略。适时联合发起碳资产创新管理等行业倡议,探索碳资源整合可行性。对于标准建设工作,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在充分研讨基础上适时启动相关指南研究。
搭建政企研沟通渠道,协助会员单位对接政策解读、技术验证等支持资源。探索建立产业链碳管理能力共建机制,联合有条件的单位开展试点项目经验总结与推广。通过组织海外市场绿色合规交流会、低碳技术展洽谈活动等,助力企业拓展合作机遇。